首页 > 教师园地 教师园地

美术教师一师一优课《永恒记忆》自述报告

时间:2025-05-20 00:00 作者: 点击:7 次

永恒记忆教师自述报告

青岛市市北区国开实验学校 徐忠觉

 

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,2020年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强调强化革命文化教育,2022年版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》将革命文化列为艺术课程核心内容。青岛市依托丰富革命资源推进“红色基因传承工程”,市北区以相关重点课题为抓手,探索“小切口、深探究”的红色教学路径。在此背景下,我以《永恒记忆》革命摄影课为载体,践行“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”理念,探索革命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。

作为一名美术教师,我始终坚信革命文化是培育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要养分。在国家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与学校美育融合的背景下,我以《永恒记忆》革命摄影课为载体,探索“以美解码革命文化、以评促进素养培育”的教学路径,现将实践过程与思考汇报如下:

一、聚焦素养培育,创新教学实践,构建革命美育课堂

在备课时,我始终以核心素养为纲,设计“四维一体”教学目标结合艺术课程标准要求,本课目标紧扣四大核心素养:

审美感知:引导学生从构图、光影等维度解析《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》等经典作品,感知革命年代“崇高美”;

艺术表现:通过模拟拍摄革命场景,让学生用镜头语言转化对历史的理解;

创意实践:设计“红色摄影展文案创作”“跨媒介主题拍摄” 任务,鼓励结合AI技术、生活素材创新表达;

文化理解:通过作品解读与“红色基因当代传承”讨论,深化对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认知。

二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,破解教学痛点

针对革命主题教学中 “技法与文化割裂”“创作固化单一”“评价维度单一” 等问题,本课做了针对性设计:

打破技法本位,让技能承载文化:分析沙飞《陕甘宁边区的前哨》时,既讲中心构图技巧,更引导学生理解“战士居画面中心”的深意——通过线条与光影凸显革命者的坚定信念。模拟拍摄中,要求用“对角线构图表现战斗张力”“暗调光影传递历史厚重”,使技法成为革命精神的视觉载体。

创新创作形式,激活当代视角:鼓励学生突破传统题材,“曙光摄影组”用“老照片+校园场景”拼贴展现精神延续,“逆光特工队”借 AI生图将革命遗址与航天火箭同框,象征“从救亡图存到科技报国”的传承,让创作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。

构建多元评价,聚焦文化表达:改变“唯技法论”,从文化符号转化、艺术手法创新、情感共鸣度三方面评价。如对“破碎墙面+新生绿植”的革命遗址摄影,重点肯定其“用视觉隐喻表现精神生生不息”的创意,而非仅评判构图。

以跨学科融合为径,拓宽学习维度。融合历史、语文、信息技术学科:联动历史解析作品背景,联合语文撰写摄影展文案(如 “星火光影社”用“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国家”呼应革命理想),协同信息技术优化后期制作,形成“历史认知—文学感悟—艺术表达”的完整闭环。


三、反思教学得失,明确未来优化方向

本节课的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红色主题与美术学科融合的生命力:学生在“战地摄影展”情境中积极投入,“曙光摄影组”用 AI 生图将革命遗址与现代校园结合,“星火光影社”以“历史+网络热词”撰写文案,这些创意实践印证了《研究背景》中“小切口、深探究”微项目模式的有效性,也说明当革命文化通过摄影艺术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时,学生的文化共鸣会自然生发。

但教学中仍存在需打磨之处:一是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,虽联动了历史、语文知识,但如《课后反思》所提,未形成“红色摄影中的历史细节考证”等系统性项目,导致部分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的理解停留在表层;二是对“崇高美”的引导不够充分,部分学生仅关注构图技巧,未能体会革命摄影中精神内涵的艺术表达,这与《研究背景》中“技法与文化割裂”的问题形成呼应;三是数智工具的运用可更深入,当前 AI 技术仅用于辅助创作,后续可结合《课后反思》建议,开发红色摄影AR体验,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认知。

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,革命主题美术教学需紧扣《研究背景》中“以美传情、以美载道”的要求,既要用摄影语言解码革命文化,又要通过持续优化教学策略,让学生在“技法习得—文化理解—创意表达”的闭环中,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内化与传承。未来计划以本节课为基础,结合青岛本地革命资源,设计“红色摄影里的青岛记忆”微项目,让教学更贴近区域红色教育语境,也让革命美育更具实效。

分享: